1. 首页>>网络热点>>行业信息

离杭州40公里,有一个拥有世界非遗的古镇,地铁可达

上篇图文,老郑游玩了崇福古镇。

从崇福古镇往南8公里,又出现一个千年古镇——长安古镇。

她就像镶嵌在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熠熠发光了千年。

古镇上有国保单位:大运河长安段(世界非遗)、长安闸(世界非遗);

图为海宁长安古镇

上次我发微头条让大家猜,这是哪里?谜底就是长安古镇。

长安古镇离杭州40公里左右,现在有地铁直达。

老郑早就想去探访,今日得闲,半天搞定。

其实在杭州周边,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访的。

跟着老郑的脚步,我来试错,你去验证,可好?

全文近3300字,旅游攻略放文末,阅读需要5分钟。

边旅游边看我的文章,更有感觉,故建议收藏!

码字不易,欢迎鼓励

古镇印象

“古镇印象”是我个人对一个古镇的评价,主观因素较多,仅供参考。

应该说长安古镇,是一个有机更新中的古镇,景点的导游图及指示牌做得不错。

我初来乍到,很快就摸清来门路。

古镇的旅行区域,比较集中,一些几百年前的遗存,更是集中在长安老坝区域。

附近有一座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方便我们对于长安古镇的理解。

旅游长安古镇的重点,就是这个“三闸一坝”。

这是世界遗产,别无分店,国内唯一,美国更没有。

图为长安老坝

另外,古镇显得颇有怀旧气息。

再加上拍摄那天,天气阴沉,犹如梦境。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老建筑,在长安镇上特别多。

形成了细腻的怀旧层次感和氛围感,这让我想起桐乡的石门镇,崇福镇。

这些镇与其说是古镇,不如说是老镇,一个个生活着的老镇。

老镇,是能用我自己的记忆来感知的,能填充出的可以代入的场景。

古镇,得靠考古实物书籍来推导的,脑子里的画面是懵懂的,抽象的。

因此,我更喜欢老镇。

但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站在城镇管理的角度,考量的因素更多。

老郑能做的事情,就是多拍,多写,多想。

用图文视频的方式,留住那些可能会消失的“记忆”。

古镇由来

“长安”,这名字取得充满古意。

长安,一名长河,长安之名,应从“长河”“修川”衍化而来。

长河即上塘河,没错,就是杭州的上塘河。

先有上塘河,后有大运河。

上塘河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

由秦始皇开凿,又称“陵水道”,全长40公里。

上塘河途经长安镇,秦朝便在此地设桑亭,辖十里,以维护陵水道。

长安古镇有名有姓,就从秦时明月开始。

一直到元末之前,上塘河,就是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主干道。

舟楫相连,终日不绝,其繁忙程度,犹如今日之上塘高架。

长安古镇这个地方很特殊,正好处于上河、下河的交接区域。

上河,就是上塘河;下河,就是崇福到长安的崇长港。

更奇特的是:上河下河的水位,居然存在1.5米-2米的高度落差。

那怎么会出现这么明显的落差呢?老郑翻阅资料得知:

原来,由于钱塘江的涨沙冲刷,海宁县靠近钱塘江一侧的地势增高 ,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

而以杭州西湖为水源的上塘河(上河)水位较高,属于东苕溪流域的崇长港(水位)水位较低。

于是有了上塘河(上河)和崇长港(下河)两条不同水系。

也就是说,长安交通枢纽地位之形成,是有具体地势、水文条件的原因。

由于上、下河之间水位落差的存在,唐宋时期,长安镇人便在这里筑起了“三闸一坝”,以解决航运、水利问题,时称长安闸、长安堰。

保障了船只南来北往,当然过往的船只是要收费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好比在长安镇,建了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

这一收就是千年。

南宋建都临安后,长安作为水运要道盛极一时,

大凡漕运、贸易、宦游往来于都城者,莫不经过于此。

长安镇,一跃成了古代交通枢纽繁华之地。

此时,在三闸一坝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澳”,形成了“三闸两澳一坝”、“闸坝联合运营”的完整系统。

当时南宋诗人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途经长安,皆有诗文传世。

由于“三闸两澳一坝”的管理和运行极为复杂,两宋设闸兵管理。

应该说,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是这套系统的应用的鼎盛时期。

长安镇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

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塘栖至江涨桥段)后,京杭运河江南段从此改道,塘栖古镇由此发达。

之后上塘河的地位日益下降,渐成支流。

但日常的油烟米醋之类等便民运输,还是走上塘河。

至明清时期,长安是重要的米粮转运中心,名列“江南三大米市”之一。

小市、带市、鱼市、莱市也十分有名,“长安五市”闻名江、浙、沪等地。

有江南巨镇之称。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千年古镇,曾几度兵燹,饱经沧桑。

南宋建炎三年,曾被金兵烧毁。

清咸丰十、十一年间又遭太平军焚毁。

再后来,沪杭铁路开通,在此设站,填平了河道,埋没了“两澳”。

沧海变桑田,其实也就百来年。

运河泱泱,且行且珍且流长。

古镇看点

1、虹桥

虹桥坐落在长安古镇核心,如虹横跨上塘河。

为花岗岩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栏石雕精美,结构较完好。

是长安仅存的运河古桥,也是古镇长安的地标建筑。

桥中栏板分刻“咸丰元年重建”、“虹桥”篆书铭文,

两侧栏板则刻以人物故事花纹浮雕。

该桥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建造令公庙时,南宋咸淳《临安志》称为“长安桥”。

明成化《杭州府志》载“桥垣如虹”,故更名虹桥。

图为虹桥

2、一坝三闸

长安三闸

长安闸,是上、中、下三道闸门与‘两澳”组成的复闸系统。

“三闸”以闸门的次第启闭,调节闸室水位,形成上下河之间的“平水”实现通航。

‘‘两澳”即‘‘水多则蓄于两澳,旱则决以注闸”的上澳、下澳。

上澳,是位于上闸与中闸之间西侧的水池;下澳,是位于中闸与下闸之间西侧的水池。

通过三闸与两澳的配合运用和严格管理,达到顺利通航、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

图为两澳的位置

关于“三闸两澳”的原理,最好的方式,是参观虹桥边上的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该馆面积约800平方米,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和数字沙盘等方式,

生动再现了“三闸两澳”的工作奥秘,并用实物呈现了长安坝考古成果。

因此,强烈建议您参观一下这个展馆!

其实,“三闸两澳”的工作原理就像今天长江三峡船队过船时候的原理一样。

船队在不同水位之间翻越,三个闸门形成两个水势,可以使不同水位平起平落。

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代表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为“三闸两澳”的工作原理

长安老坝

元末时修建的长安老坝,其规模已远不及两宋时期的长安闸,

如今在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里,已经模拟了翻坝场景,

同时也在虹桥下游的长安老坝旧址上,

还原了当年的闸道、拖运船只翻坝的轱辘、绞盘等物件。

禁勒索碑

竖立在老坝旧址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

由清光绪八年(1882)正月二十二日海宁县知州汪肇敏立。

碑文记载了海宁州署关于长安镇新老两坝坝夫的规定,

以及禁止坝夫向过往船只勒索刁难等事项,

是清末政府管理新老两坝的告示碑。

王相公堂

老坝旧址边上,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王相公堂。

只见地砖铺地,凋零着几块石柱,显然只剩遗址。

关于王相公堂的传说,是这样的:

大家在过坝的时候,坝夫收取盘坝费用,而当时有一伙恶霸想抢占老坝的经营权。

一位王姓的相公挺身而出,为保住长安对老坝的经营权,和对方发生了斗狠。

哪一方敢赤手空拳从沸腾的油锅里捡起里面的秤坨,哪一方就胜利。

王相公就从油锅里捡起了秤坨,长安人胜利了,保住了老坝的经营权,

但王相公也因此不幸感染而去世。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立庙奉祀,甚至把它奉为老坝的守护神。

我们把禁勒索碑和王相公堂结合起来看,也可以得出,勒索过往船只之事,绝不少见。

3、街巷格局

长安古镇的街巷格局,非常简单明了。

基本沿上塘河(唐宋运河)两岸发展起来,呈“一”字状,从东北到西南走向。

虹桥至上闸为中街,上闸以东为东街,虹桥以西为西街。

大街青石板路面,两边是店铺,约有4公里长,又称“十里长街”。

有长生弄、万寿弄等支弄。

4、民居建筑

中街、东街部分沿街店铺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

大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

木作门面,花格窗棂,雕饰保存较好;

特别是中街沿上塘河的水埠驳岸,以及民居水阁楼保存较好,

水乡风貌浓郁,呈现出江南运河繁盛时期的富庶。

古镇上也有民国时期的建筑,比如陈氏民宅。

陈氏民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房屋主体为砖石结构,现存三幢。

其中一幢朝东,西临上塘河,为一层平房,通面阔约23米,前廊门洞为拱券式。

据当地老人反映,抗战时期,这幢临河建筑,曾被日军占用作为水牢。

6、地方美食

,没品尝过,但听说过,你可以来尝尝。

旅行攻略

门票:免费

自驾路线:请导航到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门口有停车场。

公交路线:假设您从杭州东站出发,先坐1号线,转9号线,再转坐杭海城际,长安东(A出口)下,然后步行1.7公里,到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具体怎么走,可以看我的视频。

郑在别处,行摄天地,纷繁世界找自己

···THE END···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hangye/1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