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网络热点>>行业信息

世界上真有“天眼”存在吗?复杂结构不输大脑,人的眼睛有多神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你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天眼”存在吗?

几年前,辽宁奇人王久誉开设了一个儿童潜能培训中心,他声称自己可以教授孩子运功冲击双目之间的穴位,打开“天眼”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自信说道,打开天眼后,不仅可以闭目视物,透视砖墙,甚至能够对千里之外的场景如数家珍。

那么,皮肤真的能像眼睛一样“看见”光,世上真的有“天眼”吗?

蒙眼下棋、认字,孩子真的有天眼吗?

辽宁本溪有一个幼儿园,里面有很多拥有神奇本领的小朋友,他们蒙上眼睛就好像能透视一般,而教导他们的师傅就是王久誉。

不过,当地记者在得知此事后,却不相信此人竟能帮助孩子开天眼,为此,她专门找到王久誉,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而王久誉在得知记者的用意后,不仅丝毫没有慌张,反而十分自信,随即,他就拿出了一块黑布,蒙在一名孩子眼上,为了避免黑布透光,他还在黑布上粘上胶带。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将右手轻轻放在孩子头顶,没过一会,他就表示孩子已经开了天眼了。

在场众人在见到这一幕后,都不愿相信他,但王久誉却不慌不忙,还让记者和开过“天眼”的孩子下五子棋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令所有人震惊不已,只见男孩像正常人一般,手执白子和记者下起了棋,取子、落子都十分流畅,而他眼前的黑布仿佛对他没有任何作用。

虽然见到了这神奇的一幕,但记者怎么都不肯相信,传说中的“天眼”真的存在,于是,她提议和小朋友继续做实验。

随即记者拿出一副全新的扑克牌,在拆封后,她随意拿出一张牌,让孩子说出此牌的大小

令人震惊的是,记者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将答案准确地说了出来,而王久誉此时正面带微笑地站在记者旁边,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到了最后,记者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世界上真有“天眼”这一说法,但回到家的她却怎么都睡不着,为了探究真相,记者找到了眼科教授,而教授却明确的表示,天眼是不可能存在的。

随后她又找了一位心理学教授,该教授表示,这或许就是一种催眠,并不是所谓的“天眼”。

但是在后来,记者又去了一趟辽宁幼儿园,可令人震惊的是,在王久誉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们依旧能回答出来记者的各种问题。

那么,世界上真的存在“天眼”吗?

识别光的“神兵”

其实眼睛能看见光,是建立在视蛋白具有光敏性的基础上。

举例来说,走廊的声光控灯,无论行人走路说话的声音多大,只有在晚上或阴天才能被点亮。这是因为声光控灯电路上除了声音感应开关,还串联有光效感应开关。

只有当两个开关同时接通时,电路才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电流通过使灯泡亮起

白天,强光照诱发光控开关自我锁定,即使声控开关闭合了,电路依旧是断开状态,灯泡自然无法工作。

视蛋白就是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内的一类“光效感应器”。

眼球其实就像一个圆锥形的开普勒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镜筒内有两个凸透镜,人眼中也有两个类似的凸透镜——角膜和晶状体

远处星球的某一点发出的两束光穿过目镜和物镜,汇聚成这一点的虚像,同理多束光线就能勾勒出物体清晰的图像,眼球也是如此。

光线从瞳孔进入,被角膜、晶状体折射,再穿过透明水袋似的玻璃体汇聚在荧屏似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分布的视蛋白则负责对光照做出反应,将可见光的波长(颜色)、光照强度、投影位置等多重信息转换编程为各式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整合以后沿着视觉系统的“电路”——双极细胞、视神经等视觉传导通路传到对应大脑皮层区,我们的大脑分析解读后,就会“啪”地在脑海里形成了眼前的图像,我们也就用眼睛“看见”了万物。

更有意思的是,视蛋白有许多种类,人类承担视觉的视蛋白主要是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

视锥色素,顾名思义,主要存在于锥状的视锥细胞里,负责让我们在明亮的地方看见万物,辨认色彩。

视锥色素里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波长的光敏感的亚型,就像反向作用的萤幕,红绿蓝光被转化成各自对应的电信号糅合在一起传输进大脑,大脑将它分析还原,我们也就看到了眼前的画面。

而存在于杆状视杆细胞的视杆色素,即视紫红质,负责暗视觉,让我们能感知黑暗环境下的微弱光线。

我们常说的“夜盲症”,指的就是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时,视紫红质合成不足,以暗视觉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视杆色素并不像视锥色素,没法让我们看见斑斓色彩。

有句著名的谚语“灯下黑”,其实也反映了在光照显著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暗视觉的我们只能看见深浅不同的灰黑,并不能很好地辨别出物品本身的颜色。

总而言之,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这“白+黑”组合,是我们看遍昼夜的关键。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好奇,如果我制造许多视蛋白,把它们放进身体其他部位,比如眉心,我能不能真的像二郎神一样,多出一只“天眼”?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原本以为独属于眼睛的视蛋白,也存在皮肤中。

胚胎发育时,神经外胚层的神经脊向外生长,依次分化出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黑素细胞。因此,实际上合成黑色素的黑素细胞与眼球中的感光性神经元具有相同的起源,所以,黑素细胞同样含有视蛋白,并非不合情理。

举足轻重的视蛋白

视蛋白中,除了主要负责视觉的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非视觉系统的视蛋白,如黑视蛋白,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黑视蛋白像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一样也具有光敏性,但可见光并不能启动这个“光控开关”,短波长的紫外光才是黑视蛋白契合的“钥匙”。

黑视蛋白主要存在于视网膜上的固有光敏神经节细胞、松果体以及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内。

尽管具有光敏性的黑视蛋白因为没有配套的神经元,无法将光信号转化传递到大脑形成画面,但是它能够调节体内的昼夜节律、新陈代谢。

以非洲爪蟾,南非的一种水生青蛙为例,紫外线穿过它半透明的皮肤投射到黑素细胞内的黑视蛋白上,引发一系列反应:黑素细胞与周围的角质细胞、真皮毛细血管及神经末梢相互作用,升高爪蟾内环境中的褪黑素水平,爪蟾的皮肤颜色随之变浅。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将牛松果体提取物注入青蛙体内,可以使青蛙皮肤褪色,褪黑素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

实验证明,黑视蛋白可以识别光照强度及时长的变化,调节小鼠的昼夜节律、瞳孔反射和其他对光线的非视觉反应,以及色素代谢等机体生命活动。

北欧多发的“冬季抑郁症”就是包含褪黑素分泌紊乱在内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有时髦的提神产品蓝光灯,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黑视蛋白对蓝光最为敏感,控制了蓝光,就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机体内部的生物钟。

除此之外,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暴晒在太阳下,皮肤会变黑,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就是“美黑”的罪魁祸首。

紫外线中的UVA波段和UVB波段对黑素细胞内的视蛋白具有显著刺激作用,一般足量24~48小时照射后即可肉眼观察出肤色差异。

接受紫外线信号的视蛋白促进黑色素大量分泌并转移进入周围的角质细胞,皮肤颜色加深形成物理屏障,紫外线透过率下降,紫外线造成的基因损伤和光老化减轻。

其中,视蛋白3具有格外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独立于光刺激对黑色素分泌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抑制黑色素过量分泌,以免黑色素超过人体代谢阈值,真皮层大量黑色素沉积,增加皮肤病变几率(如皮内痣具有癌变可能)。

一言以蔽之,多种视蛋白就像掌控黑色素分泌的“船舵”,共同维持着皮肤保护的动态平衡。

絮叨了这么多视蛋白,朋友们或许会生出被忽悠的恼怒——说到底,除了视网膜上的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其他视蛋白其实根本就是频率诡异的电波发射塔,要么对不上频率信号接受不了,成功转换了光信号但根本不参与视觉成像;要么连可以对接的接受台都不存在,根本没有相连的神经元传递电冲动。

以上其实是表明,除了视觉系统扛大梁的视锥色素和视杆色素,其他视蛋白也具有视觉成像的巨大潜力。

视蛋白开发应用潜力无限

2020年04月15日国际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期刊,首席研究员Sai Chavala医学博士表明,他们研发了一种将皮肤细胞基因编程为视杆细胞的新技术,并将其移植到视网膜变性的小鼠上,成功恢复了小鼠暗视觉的部分功能。

这项新技术为临床上黄斑病变患者的复明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非视觉系统视蛋白的研究,无疑拓展了我们对于“盲眼”的认识和定义,在技术逐渐成熟的今天,无疑能为研究重构视觉系统的科学家们提供多样化思路。

如对黑视蛋白的进一步研究让人们对于眼球摘除手术更为慎重;部分视蛋白亚型的光敏性以及与视网膜节细胞的可结合性提供了构建非常规感光细胞的新可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视蛋白的研究开拓了科研新方向,但从实验室到临床,科学界和医学界仍需齐心协力、通力合作,走过漫漫长路。

结语

科学才是穿透妄想与迷惘、切实引领幸福生活的“天眼”。

朋友们在相信神功、奇药之前不妨停一停脚步,运用科学思维考察一下。

这些玄妙的事物,是否能通过反复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对自身带来的益处是否是牵强附会的小概率事件?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hangye/1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