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提到北宋灭亡的标志,人们普遍认为是“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父子被金人带走,随之而来的是宗室大臣、后妃等3000多人,宫廷仪仗、天下州府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宝藏被掠夺。
然而,很多人都有疑问,与辽国如火如荼的杨家将,为什么等到辽国被金国取代后,却没有看到其保卫国家?
事实上,“靖康之变”只能说是北宋灭亡的导火索,北宋真正回天无术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制度。

北宋建国
自古以来,许多大臣欺负皇家孤儿寡母登上皇位,
就是其中之一,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也担心自己的武将会不会像自己一样,在人们的支持下,穿上黄袍,结束了他刚刚建立的大宋。
幸运的是,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但总是富贵之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等人相似,自信果敢,对功臣没有任何强迫行为,相反,“杯酒释兵权”给了大家一个好的归宿,另一方面,出身草根的皇帝刘邦、朱元璋会极度害怕身边的人。
大气真的很大气,但问题还是存在的。现在我很强壮。如果后代像柴家皇室一样孤儿寡母,怎么能防止武将篡位?
大气真的很大气,但问题还是存在的。现在我很强壮。如果后代像柴家皇室一样孤儿寡母,怎么能防止武将篡位?
于是,大臣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逆转——重文轻武!

中华民族一向尚武,即使是儒家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思想核心,本质上也敢骂敢打。
否则,汉武帝罢免百家后,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怎么会出现?
否则,汉武帝罢免百家后,卫青、霍去病等战神怎么会出现?陈汤怎么会有?“明犯强汉,虽远必杀”的豪迈?傅介子怎么会有?“汉军即将来临,不动,动则灭国”的强硬?以及“凡日月照,江河所到,都是汉土”的霸气?
当时,文武官员没有高低之分。将军们东征西讨,文臣们照顾物流。每个人都团结起来。以三国时期为例。关羽拥有荆州军事绝对指挥权,文官需要协助关羽;孙权崇拜吕蒙为首都,在前线也有绝对的权力。
然而,到了宋朝,由于赵匡胤武将得国的原因,赵宋皇室非常害怕武将的掌权。因此,他们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无限打压武将,使武将完全被文臣碾压。即使在战斗中,指挥权也会受到文臣的限制。

这确实有效地防止了武将造反的可能性,但也无限放大了宋军与其他国家作战的劣势,原本由北方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宋军缺乏战马训练专业骑兵部队,这样,即使有能力的将领能够依靠指挥勉力一战,也会受到文臣的干涉。
我们常说,不要让不专业的人指挥专业的人。北宋就是这样。因此,无论将军们多么想打架,多么有能力,他们都无法维持现状。
公务员不必努力工作。当然,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利益的最快方式就是讨论和平。大臣们每天都喊着讨论和平。皇帝怎么能有心思战斗呢?
公务员不必努力工作。当然,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利益的最快方式就是讨论和平。大臣们每天都喊着讨论和平。皇帝怎么能有心思战斗呢?当然,他们与公务员勾结,都想通过赔偿来安全。
赤壁大战前,鲁肃劝说孙权:“文臣主和,即使曹操打过来,他们还是可以当臣子的,但是主公还能在南方称孤吗?”显然,孙权明白其中的利益,赵宋皇室却是个糊糊的脑袋。

历史上的杨家将
如今,许多影视文学作品都在描写杨家将的忠诚爱国主义,顺便说一句,连杨家的女将都赞不绝口,但历史上并没有那么壮丽可歌可泣的杨家将门,其中许多重要角色都是后人编造的。
杨业确实是真实的,杨延昭也是真实的,所谓的“七郎八虎”没有,连杨宗保都是编造出来的人物。
所谓杨家将确实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杨业,第二代是杨延昭,第三代是杨文光。只有这三代祖孙,没有其他人物。也就是说,杨家不像汉末三国时期西凉的马家。他一代又一代地守卫着边关家,全家都是将军。
他们家没有这样的基础,肯定影响力不够,赵宋朝廷也不太重视。另外,杨业原本属于北汉阵营,北汉灭亡后才归顺赵宋。在赵宋的观念下,他终究是个武将,注定地位不高。

但即使是武将,如果有足够的能力,也不应该没有发言权,毕竟这个宋家是赵二兄弟打下来的,是因为杨业的实际水平不高吗?
杨业的业务水平真的没有问题。雁门关战役期间,杨业率领数千名旗兵绕后偷袭,一举击败辽国十万大军。契丹人看到杨业的旗号就跑了。雍熙三年来,他在几个城市下功夫,护送三州人民回到北宋的实际控制区。
不幸的是,在每个朝代的开始,著名的将军层出不穷。在战争方面,开国皇帝赵匡胤承认自己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敢承认第一位。因此,杨业的功劳似乎并不那么耀眼。如果他能恢复燕云十六州,他肯定会成为北宋的军神。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羡慕杨业,就连契丹人也想从内部扳倒杨业。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汉族就一直在玩这种雕虫小技。赵光义跟着哥哥打了一辈子仗怎么不知道呢?只是他也知道文臣制约武将是开国时制定的规则,面对文臣的弹劾也不能多说。
虽然赵光义不能在法庭上公开违反规则,但他可以采取一些行动。一旦有人弹劾杨业,宋太宗就敢直接将弹劾文章交给杨业,表示绝对信任。杨业一生都在军队里,在陈家谷口为赵宋而死。其长子杨延朗,即杨延昭,继续在抗辽一线活动。
从这里不难看出,杨延昭根本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孩子,而是杨业的长子。杨业也有其他孩子,但杨延昭是唯一一个真正出名并为军事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但赵光义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的雄心壮志就没有人继承了,后继者越来越想偏安。俗话说“兵熊熊,熊熊窝”,皇帝不想打,下面的人也不想打。能赔钱商量,为什么要拼个你死我活?

只能说赵宋皇室想得太简单了,更别说封建社会冷兵器时代了,即使是现在,也是“真理只存在于大炮射程中”。没有足够的国防基础,外交根本就是个笑话。因此,辽国一再从赵宋那里受益。
宰相寇准终于把宋真宗骗上了战场。士兵们看到皇帝士气大振,扫除了过去的颓废,打败了辽军。但是,如果宋真宗有点骨气,他可以利用这种好局面继续前进,但是战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怎么还没有讨论呢!
公元1044年,辽宋议和成功。这时,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光已经40多岁了。不管是文臣都主和,连统领百官的宰相寇准主战,那又怎么样?
公元1044年,辽宋议和成功。这时,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光已经40多岁了。首先,无论是文臣都主和,甚至是统领百官的宰相寇准主战,那又怎样?前线百万军民的艰苦奋斗和流离失所,最后还是一本求和书。

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维持,表面上给了赵宋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实只要赵宋的制度没有改变,整个制度依然“防内不防外”,因此,当公元1074年辽国撕毁协议,再次挑起战争时,宋军的战斗力根本没有改变。
面对几十年的和平,已经不如文臣的武将没有发挥的空间,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面对几十年的和平,本来地位不如文臣的武将没有发挥的空间,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宰相范仲淹欣赏杨文光的军事才能,但他只有一份为皇帝修建城墙的工作。
75岁的杨文广的怨恨难以言表。作为一名将军,杨文广仍然想为宋朝人民发光发热,但在宋仁宗回答之前,雄心勃勃的老将军去世了,杨文广去世后,杨家再也没能挂帅出征的将才。
因此,北宋靖康之变时,杨家早已没有领军人物,即使有,按照宋徽宗、宋钦宗的性格,也不能委以重任。

事实上,无论是士族还是人民,两宋历史上都涌现出许多将才,甚至还有像辛弃疾这样战斗不要命的文臣,但赵光义之后的赵宋皇室有点血性,都能隐藏自己的光芒,最后克复中原。
我以为刘邦成立大汉的时候,经过百年的动荡,江山稳定了下来。里面还有贵族遗老,外面还有匈奴虎视眈眈。就连刘邦自己也被白登包围,差点杀死匈奴。
但他的血性传了下来,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的忍辱负重、隐晦隐晦,汉武帝厚积薄发,一举荡平匈奴势力,彻底控制西域。
只能说,一方面,赵宋皇室过于忽视了皇室子女的培养。即使是后主刘禅这样一个不争气的人,也能有一个儿子,他像北方国王刘晨那样激烈地说话,杀了妻子,殉难了国家。赵宋的孩子不如一代,上帝降下一个岳飞都救不了赵宋的颓势。

另一方面,赵宋的政治制度过于“偏科”,天天提防武将造反,但是到了需要御敌卫国的时候了,武将束手束脚,被不懂打仗的文臣指挥,简直让人笑了。
因此,整个宋朝都没有一个皇帝有“武”之称,可以延续300多年的国家,这也是一个传奇。
因此,整个宋朝都没有一个皇帝有“武”之称,可以延续300多年的国家,这也是一个传奇。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