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网络热点>>即时新闻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光明论坛]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真诚、可敬、切实可行的中国计划。倡议突出了思想与实践、坚持与创新的融合与统一,将成为未来深化各国良性文明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宝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相互学习、对话、包容,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超越文明包容。这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方面,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文明是指特定的人类集群,或者是指特定的生活方式。它一般有一定的人口、经济规模和领域,可能包括各种语言和习俗,以及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式和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形式。因此,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弥足宝贵共同财富的客观常态,也是各国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文明因包容而有交流互鉴的可能。在中国,无论是秦汉时期对既往思想的整合重构,还是隋唐时期中印文明的精髓,还是宋明时期中国人在借鉴其他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再次确认当地核心价值,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包的格局。可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吸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文明的进化贡献中国的智慧,从而达到建立自己的人才、美丽和美丽的最佳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给人,不要搞意识形态对抗。这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遵循。首先,我们应该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同点”。毫无疑问,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制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价值观也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是人类存在物,具有不同于动物的共同类特征。人类成员之间总是有“人同心同理”的一面,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来引导对方。第二,寻求共同价值需要打破西方的霸权迷思。本质上,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是基于自身特点的话语体系和区域现象,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文明。全人类之间的共同点不能仅仅通过盲目西化来实现;当今世界正在遭受或可能面临的许多风险、灾难和危机冲突的来源也与西方霸权密切相关。在这方面,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和自由的共同价值。在这一概念体系中,和平发展是基础,公平和正义是核心,民主和自由是目标。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概念体系,以确保世界各国以广泛的思想理解和对待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跳出发展模式倾销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倡导文明传承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这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源泉。任何文明的延续和弘扬都离不开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深厚的文化遗产,简单的道路突出悠久的文明理念,探索和积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探索建设全球文明对话与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识相亲,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是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回顾人类文明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如果文明盲目采取对抗的态度,只会走到尽头,两败俱伤。只有选择文明对话,才是坦途正道。正如前言所述,中华文明的发展是文明对话的典范。它不仅包括文明内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整合,还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相互学习。在文明对话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可以说,中华文明有很强的“对话基因”,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神圣的“对话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全球文明倡议是从中华文明的长期历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华文明作为对话文明的典范,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 【编辑:园晶晶】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