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网络热点>>即时新闻

内蒙古老人自建民俗馆 3间闲置房展850多件老物件

  3月20日,中新网通辽 题:内蒙古老人自建民俗馆 3间闲置房展850多件旧物件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量米的斗,点籽的葫芦头,不同年代的户口簿和账簿,大大小小的手工布鞋的外观...这些承载着时代印记和温暖回忆的旧物件,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义和塔拉镇五合村民俗文化展厅都能看到。它们被灰尘吹走,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日,五合村民俗文化展厅开馆。

  近日,五合村民俗文化展厅开馆。每天9:00到11:00,博物馆里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村民。每个人都看着这个,看着那个,念叨着与旧物件相关的过去和幸福回忆。这里成了村民们饭后的好去处,这里有无数人的童年记忆,绵绵乡愁。

图为村民参观民俗馆。 吕志敏 摄

图为村民参观民俗馆。 吕志敏 摄

  “从1961年到现在,户口簿有7种,以及过去供销社会使用的购买证,即盐购买证和粮食供应证。从1971年到现在,我们五合村的粮食产量从1968年到现在都有基础。民俗馆里有什么,程森林就像家珍一样。

  74岁的程森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五合村人。从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岁月,到现在生活的富足,他感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党的恩情。

  从2000年开始,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开始修村志,花了18年时间,完成了近10万字的村志编修工作。也就是说,老人在修村志时,把抢救、挖掘、整理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物品作为神圣使命。

图为程森林(左)展示老相机。 胡建华 摄

图为程森林(左)展示老相机。 胡建华 摄

  程森林千言万语动员,千辛万苦地“淘宝”,以向村民们展示分散的民间文化瑰宝。这些物品能让老人回忆起奋斗的场景,让年轻人回忆起童真的乐趣,让孩子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无论我去哪里,我都想找到它,看看它,和别人交流。我们也理解和理解了这件事的意义,并为我们的展厅提供了很多东西。在程森林看来,如果不收集、整理和保存这些旧物品,它们将完全消失。

  物品几乎被收集起来,但没有场地展示。程森林利用了儿子家的三间闲置房间。门厅、客厅、东西卧室甚至厨房都摆满了。程森林每天9点准时开馆,供村民免费参观。

  村民郭成向民间文化展览馆捐赠了父亲担任五合大队团支部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时(1966年至1990年)的七份会议记录。

图为民俗馆耳枕等各种枕头。 胡建华 摄

图为民俗馆耳枕等各种枕头。 胡建华 摄

  当郭成第一次走进展厅,再次拿起父亲的笔记本,看到熟悉的物品时,他感慨万千。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转了好几圈。大多数人都见过甚至用过这些东西,让我这个半百多岁的人有一种怀念过去的感觉。这些东西几乎消失了,消失了,用钱买不到。”郭成说。

  一副木犁杖,渗透着前辈辛勤劳动的汗水;一双“千层底”,坚持家人的关怀和深爱;一本古书,记录了文明的历程;一架老相机见证了成千上万的家庭聚散离合器。。。在展厅里,旧物件是沉默的,但它们都在讲述开鲁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沧桑。

  在图书展区,有一份旧的物品登记表,程森林清楚地记录了提供者的姓名、物品的名称、用途和数量。“很多东西都是人们珍惜的想法,可以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怀念过去,记住乡愁,也要让大家记住他们。程森林说。

图为郭成翻看父亲的笔记。 胡立忠 摄

图为郭成翻看父亲的笔记。 胡立忠 摄

  目前,近80人提供农具、日用品、手工制品、乐器、教具、医疗器械、书籍、书画、五合村发展台账等10余类、850余件旧物品。

  展品中,一对崭新的耳枕和刺绣枕头顶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村民刘一莹捐赠的母亲的骄傲之作。

  “程叔叔经营民间博物馆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它可以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祖先的辛勤工作,也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鼓励我们继承和继承这些民间文化。刘一莹说。

  “不要忘记历史,这些东西可以唤起老年人和中年人的记忆,也可以鼓励年轻人更好地前进,我将继续丰富收藏。程森林说,这就是办民俗文化展览馆的目的。(完)

【编辑:黄钰涵】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