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湖好水 保护万顷碧波(两会后探索实施,关注生态环境治理)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全面、准确、全面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始终把握发展,衡量发展,促进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关心太湖治理。“太湖好一点吗?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关心太湖治理,“太湖好一点吗?”“没有蓝藻吗?”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背景色,生态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本版今天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两会后探索实施·关注生态环境治理”的报道,展示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探索和成果。
——编 者
春天走在太湖边,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水草深处,鱼三五成群,穿梭游泳;芦苇中,白鹭不时起伏,追逐打闹。
“太湖美,太湖美,太湖美……”江南小调唱出了太湖波光粼粼、风景秀丽的柔和风情。然而,在这片辽阔的湖水中,有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蓝藻,曾经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黯然失色。
2007年,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太湖出现了“蓝藻危机”。此后,江苏省财政投资治理太湖专项资金320亿元,推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近300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7000多个。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江苏省太湖流域水质藻情不断改善,生态不断恢复。今天的太湖再现碧波万顷。“我们有信心实现把太湖建成‘世界级生态湖区’的愿景。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说。
常抓长治太湖蓝藻,水质明显改善
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罗清吉至今仍记得16年前那层难闻的“绿漆”。2007年,太湖水污染达到峰值,无锡太湖蓝藻突然爆发,数百万人遭遇饮用水危机。经过现场调查和水文分析,专家发现蓝藻污水团占地3平方公里,侵入水源取水口。
小蓝藻产生了如此大的破坏力。从痛苦中吸取教训,江苏开启了太湖蓝藻“围剿战”,持续了10多年。
经过10多年的长治,太湖水质明显改善。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太湖无锡水质首次达到15年Ⅲ类别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2007年以来最佳水平。2022年,即使太湖流域遇到罕见的高温少雨极端天气,太湖蓝藻仍得到很好的控制,太湖8个水源水质保持良好,自来水出厂水质完全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
202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个部门发布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长三角优质发展重要生态支持、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国家湖泊治理基准”三个重要功能定位,太湖治理目标从“两个保障”提高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无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安全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国家对太湖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应对太湖治理的新挑战、新形势,江苏按照“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配置、精准防控”的系统治理理念,充分发挥太湖生态支撑作用,树立全国湖泊治理标杆。
江苏还建立了“水、陆、空、天”三维监测预警系统:高空卫星遥感监测;低空无人机巡航;湖上有无人机巡逻。据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太湖流域已建成4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五大湖区、15条主要入湖河流、124条重点截面和跨境重要河流截面。
蓝藻打捞出来后,如何无害化处理也是个大问题。近日,无锡宣布了一种新型蓝藻处理微生物合成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将蓝藻降解为水蒸气等无害气体,降解率超过95%。降解的残留物也可用作生物有机肥或基质。在苏州,打捞藻水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实现藻类和水分离,成为可作为绿肥使用的藻泥;常州武进区,蓝藻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将废物变成宝藏的长效工作机制。。。近年来,江苏基本实现了太湖蓝藻打捞处置“专业团队、机械化打捞、工厂处理、资源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生态修复,让岸线回归自然状态
要保护太湖,就要做“减法”和“加法”。2019年,东太湖4.5万亩网围养殖全部拆除,恢复自由水面;2020年,太湖完全禁止捕鱼和捕鱼,东太湖实现了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的同时进行。
走在苏州太湖生态岛北端的一段沿湖公路上,几台水挖掘机正在离岸数百米的湖面上工作。不远处,几个被木桩包围的“人工湿地”已经露出了水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太湖生态岛岸线上的太湖岸线大多处于“无设防”状态。2021年,随着环太湖环岛湿地带建设的全面启动,人工生态湿地从太湖生态岛岸线“冒出”。在减氮降磷、吸收蓝藻、涵养水体等方面,通过人工湿地的自然净化,不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渔船发动机一整天都在轰鸣。现在当我打开房子时,我听到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欢快的鸟鸣声。住在太湖生态岛的柯女士说。
走在无锡贡湖湾步道上,挺拔的落羽杉春叶翠绿。“十几年前没有这么美的风景了。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馆长陆亚琪表示,这里曾是蓝藻泛滥的“重灾区”,密集分布着165个鱼塘、4个蓝藻堆放点和3家污染企业。2020年,无锡启动实施贡湖湾应急生态疏浚工程,投资1.1亿元对贡湖湾近岸300米水域进行应急疏浚。通过综合治理,贡湖湾已成为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保护基地,其中水生植物50多种,覆盖率50%以上,生物多样性提高60%以上。
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江苏在太湖流域实施了43.5万亩轮作休耕,建设了1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和32个绿岛项目,建设了150多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社区。
控源截污,产业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过去,太湖水质恶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流域内超过环境容量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水污染要管,岸上的“病根”也要斩。以“砸笼换绿”为减法,是近年来太湖江苏流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2007年至2016年底10年间,无锡共关闭3070家企业,搬迁5480家企业,否决并劝退2000多个不符合环境要求的拟建项目;2012年至2022年10年,苏州关闭淘汰低效产能企业7344家,整顿5.35万家“散污”企业(作坊)...迫使产业转型升级,为绿色发展带来机遇。
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江苏在沿湖地区精准布局控源截污。
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江苏在湖边地区准确布局源头控制和截污。近年来,太湖流域建设了176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31万吨,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到2025年底,我们将努力实现城市污水100%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大大提高污染物减少率。
鸟儿说了算,水质好不好。随着太湖水质的提高,只有无锡大溪港湿地记录了150种鸟类,占江苏鸟类总数的33.6%。随着生态的改善,太湖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在常州,被称为“环境检测师”的地衣再次活跃起来;在无锡宜兴,竹海镜湖隐藏着“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在苏州太湖生态岛,有3亿年历史的植物“活化石”松叶蕨出现
在铁腕整治下,太湖越来越亮。2022年10月底,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年)》
“到2025年,太湖整体水质保持稳定Ⅳ类以上,基本控制了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暴发强度,力争在“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方面取得突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王伟健 【编辑:房家梁】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