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考古学中的文化自信(人民时评)
大约100万年前,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保存最完好的古人头骨化石;中国首次发现的骨冰鞋和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木制车轮;中国唯一一个保留城市、港口和航道完整体系的古港遗址。入围并入选“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项目,学术目标明确,学术价值重大,考古理念先进,考古过程准确,为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一万年的文化历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增添了更有力的证据。
欲流之远者,必钧其泉源。
如果你想流得很远,你必须疏浚它的来源。考古工作是展示和建设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在甲骨文发明之前,中国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和100多万年的人类发展历史。由于缺乏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时期的文献记录,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依靠考古学的第一手信息,特别是田野考古学。挖掘和出土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文物,展示尘土飞扬的历史场景,有助于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誉,丰富历史内涵,激活历史场景,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文化信心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目前,中国文明探索项目已实施20多年,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过程,形成更清晰的理解,提出文明定义和识别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计划,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原创贡献。如今,每一个新的考古发现都在不断填补历史链的缺陷,拓展和形成新的历史知识。例如,甘肃省庆阳市南佐新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人们对黄土高原文明进程的认识;在云南省昆明市河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和印章泥浆,成为该地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实证;宁夏苏峪口西夏瓷窑,反映了宋代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事实。
近年来,科技考古学已成为遗址发掘的“标准”。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殷墟、凌家滩、二里头、仰韶村、三星堆等众多著名遗址纷纷重启发掘。30多年前,湖北省十堰市“云县人”遗址出土了两块古人头骨化石。最近,考古队进行了非常精细的探索——以2厘米厚为操作层进行高清晰度的三维建模,收集了1400多个年龄、环境、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样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坚实的材料。在南佐遗址,在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数百万粒碳化稻,这是前所未有的;陶瓷分析显示,陶器燃烧温度高达116摄氏度,部分原料可能来自海岱和长江中下游。“不可思议”的考古发现催生了新的学术课题,鼓励考古学家继续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和解释,为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历史悠久,积累了中华民族不断繁荣的文化基因,也激发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注定是复杂而漫长的。它需要考古学、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研究,进一步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图景、内部机制和各地区文明的进化路径。激发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必将更好地凝聚力量建设强国、民族复兴。(人民日报 周飞亚) 【编辑:房家梁】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