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网络热点>>即时新闻

山东区划优化思考,减少4市,保留12市,支持临沂晋级副中心城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不断变化,高质量综合发展已成为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

城市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仅占全国GDP百强城市的85%。

一方面,通过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增加科技研发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强劲稳定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优化城市规划,特别是一些受发展空间限制的城市,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近年来,安徽省合肥通过了“三分巢湖”、山东济南合并莱芜,长春吞并县级公主岭市,实现了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内部优化,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如今,济南和合肥的经济体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市的辐射和驱动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济南和合肥的经济体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城市的辐射和驱动能力显著提高。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未来适当谨慎地推进行政区划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因此,小编提出以下思路供大家讨论。

济南

一、济南市

济南市,山东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是山东省经济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也是环渤海湾南翼中心城市和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2021年济南地级莱芜市整体吞并后,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达到10244.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934万。

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济南实现区域生产总值12027.5亿元,人均GDP12.8万元,经济总量低于青岛,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位。

沿海省份具有自然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

从近年来沿海省份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强大的省会城市已成为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区发展的新形势。这些城市在全省的经济比例继续上升。

从近年来沿海省份的发展来看,越来越强大的省会城市已成为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福建福州等地区发展的新形势。这些城市在该省的经济比例继续上升。例如,南京大都市区成功实现了跨省发展,是中国第一个批准的国家大都市区。

面对沿海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创新做法,山东支持济南的发展壮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济南吞并莱芜。

但从济南带动山东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看,辐射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很强,特别是面对青岛的比较优势不明显,继续扩大济南的发展空间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为此建议:以济南原行政区划为基础,将淄博、滨州南部地区纳入济南尤为重要。合并后,济南辖区进一步扩大,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将大幅增加,其中常住人口将超过100万大关,达到1400多万大关,总GDP接近1.7万亿元。

济南经济总量和人口将超过青岛,在全省排名第一。

经过规划,济南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将超过青岛,在全省排名第一。从信心的角度来看,随着省会城市的信心,另一方面,重新修订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济南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的发展并没有从本质上影响青岛的发展,未来山东将全面开启“双子星”时代。

淄博

琅琊(临沂)

临沂市,它位于山东南部,是中心城市和鲁南经济圈的重要成员城市,也是渤海湾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

临沂常住人口1102万,是全省最大的常住人口城市。2022年,临沂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778.5亿元,人均GDP5.2万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人均第14位。

由于临沂位于沂蒙山,受地形影响,一直是山东经济的低洼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即使在全国也不高。

临沂

从临沂常住人口、物流贸易和特色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集聚优势十分突出,这也给苏北中心城市徐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日照毗邻临沂沿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是很强,原因有几个:一是日照面积小,只有5358.57平方公里,位于山东东南角;二是日照常住人口少,只有297万人口,全省倒数第三;第三,淮海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为此建议:临沂“合并”日照,改名为“琅琊市”,实现同城发展,支持临沂建设成为海洋城市,日照市将成为临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区。

同时,支持临沂晋升为省级副中心城市,与济南、青岛合作,打造山东“大三角”经济圈。

烟台

烟台市

烟台是山东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港口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很好,但另一方面,烟台也是一个被青岛和济南压制的“窒息”城市。如果在其他省份,它将仅次于省会副中心城市。

建议将威海划入烟台,推动烟台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引领山东发展的“三驾马车”

东营

渤海市

渤海市新成立,以原东营市和滨州市大部分地区为区划,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600万,成为山东省中型人口城市。

区划调整后,修订了土地空间总体规划,实现了东营与滨州的一体化发展。根据2022年的经济数据,新成立的“渤海”市经济总量接近7000亿元,成为山东东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

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决了山东部分人口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决了山东部分人口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最后,保持山东其他地级市的行政区划不变,形成山东12个地级市的“竞争发展”格局,进一步缩小与广东、江苏的差距。

本文由seo技术发布/转载,不代表seo技术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或下架处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7758.com/jishi/7567.html